处世三书笔记.md

博文以广识

Posted by 大狗 on April 14, 2021

处世三书笔记

我个人将一个人的方面分为:

  • 理:事物运行的道理,这里不区分大的道理和小的道理。世界观,人生观也在内。方法论同样不外乎,不过我单独摘出来为法。
  • 志(质):品质,志向。这个和人的精气神息息相关,志和理是人与人相交往的基础。实际上志大大的影响一个人的其他四个方面。
  • 趣:喜好的东西,放松的方式。骄奢淫逸这都算趣的范畴,
  • 法:做事情的方法,具体做事情的道理,说白了就是方法论。这个东西分很多方面,
  • 谋:考虑,谋划方案的深度和方法,

这五个方面并不是完全隔离,有的时候是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的。拿出来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分析/理解人。

读完了《菜根谭》其中有一些值得吸收的地方,主要是:

  • 从法的角度,菜根谭提出“解决问题应当下苦功夫,不要选择捷径,有具体的技能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,但是肯下苦功夫研究,钻研才是一个人自我的超凡精神”。具体需要按照是不是需要接触人等角度,考虑“改变别人应当从容易出发,自己做事应当从难处触发。劝诫别人要从容易接受,理解的角度出发”等方面。
  • 从谋的角度,菜根谭提出要“考虑全面,未胜时不可志骄。且多多思考,不要被现实场景所限制”
  • 从趣的角度,菜根谭提出“趣不可过量,且不可过多沉溺其中,满足时考虑缺憾,自然心凉意冷”

1《菜根谭》笔记+书评

《菜根谭》这本书是掺杂了儒,道,佛三家的内容,可以说是五分道,四分儒,一分佛。道的想法主要集中在对于功名富贵,喜乐欢畅,淫邪欢爱都视为虚幻无偿的想法,认为本无荣辱之分,只是自身虚妄的想法;儒的想法主要集中在一些做事的方法,淡泊明志,待人以宽等等;佛的想法则诸如大千世界,一花一木,人心本无尘埃,如是有我等方面。当然宋代之后,儒释道融合,所以《菜根谭》可能看起来都各派观点都有融合。

但是我并不喜欢这本书,因为书里面某些地方纯粹放屁,这不单纯是《菜根谭》的问题,中国很多古书都是两面皮,正面是大儒风采,宽厚淡然,使人如沐春风。背面则是恶人嘴脸,厚黑心辣,不但要人身死还要道消。毕竟孔子也干过这事情。再说就扯远了,接着说《菜根谭》。

《菜根谭》这本书分为几个部分,分别是:修省,应酬,评议,闲适,概论。顾名思义分别是讲求怎么修省自身的道德;怎么和他人交往;怎么看待生活/富贵/权势/名望;如何自得其乐;以及对人生无常,时光流逝的些许感慨。总体来说,这本书重点关注道德层面和欲望层面的东西,劝人自省和通达的,我特别喜欢吃午饭的时候看,感觉像是吃的宫保鸡丁盖饭里面加了一颗小白菜,清新可口。

我个人觉得菜根谭中这本书中值得学习的东西无非这么几个方面,都是做事情,解决问题的方法,缺乏看待世界的理和谋:

  • 慎独:这个就不多解释了,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
  • 谨慎为事:无论事情进展到何时,都要如履薄冰般小心,不要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
  • 解决问题应当下苦功夫,不要选择捷径,有具体的技能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,但是肯下苦功夫研究,钻研才是一个人自我的超凡精神。
  • 无论是与他人交往还是处事不宜过刚,方圆都有才是正道。但是在都阿谀奉承的场合适当地说些实话,也是必要的。
  • 改变别人应当从容易出发,自己做事应当从难处触发。劝诫别人要从容易接受,理解的角度出发。

书中对于做事/谋事的角度值得学习,但是所谓道德的吹捧,修身养性就大可不必了,古代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,向着泥塑学习,终究成为他人摆布的木偶。而现代人应当以技为理,以科学的方法看待世界,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。再说了,古代还有举世皆浊我独清,不如隐居终南山,但毕竟现在哪有出世之地呢,更何况入世尚且没彻底,何谈出世呢?

实际上《菜根谭》还是跳不出道德君子的范畴,一方面吹捧道德的重要,有了道德就名声自显,福气自来。但又贬弃追求口舌/富贵的方面。一方面提到了佛家的现我为假我,但转头又提现我不可放弃。此外,《菜根谭》事事以道德为先,其他均无视,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修身不修技的观点。但是《菜根谭》只谈结果,不谈方法,空落了憾处。远不如《王阳明-心学》。这点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大特点:西方哲学重思辨和推理,中国哲学则尤抱琵琶半遮面,落成空中楼阁。

此外,很搞笑的是,如果完整读下来,会觉得《菜根谭》的风格变化特别大,前面几章还在讲修身养性,到最后就一下子“千古风流,不过雨打风吹去了,从“有”一下子就去了“无”的范畴;前面还是名声不显、我独掌握真理,也淡然,后面倏忽就开始感叹,善于把握人生宇宙法则与真理的的高人又有多少人呢?从儒转道可以说是无缝衔接。当然书里面有一点我是赞同的:一个人如果本性清明纯真,饥来吃饭,困来入眠,生活自然朴素,根本就不需要参禅问道。而心地沉沦堕落之人,即使天天谈论佛经禅理,也只是在白白耗费自己的精力。这也是我看不起很多信佛之人的地方,无救人救世之宏愿,沉迷语言心灵的机锋,不为事,光为理。

最后摘录一些写的不错的话语:

  • 优人傅粉调朱①,效妍丑于毫端②,俄而歌残场罢,妍丑何存?弈者争先竞后,较雌雄于指下③,俄而局散子收,雌雄安在?
  • 喜寂厌喧者,往往避人以求静,不知意在无人,便成我相①。心著于静②,便是动根,如何到得人我一空,动静两忘的境界?
  • 纷扰固溺志之场①,而枯寂亦槁心之地②。故学者当栖心玄默③,以宁吾真体④;亦当适志恬愉⑤,以养吾圆机⑥
  • 功夫自难处做去者,如逆风鼓棹①,才是一段真精神;学问自苦中得来者,似披沙获金②,才是一个真消息。

2 《鬼谷子》笔记+书评

鬼谷子是一本讲“法”,也就是具体如何做事情,揣摩人的书。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比《菜根谭》要高,因为所谓讲“法”,比《菜根谭》讲“理”更透彻也更深刻,没有任何说教的意味。有的书籍比方说《鬼谷子七十二术》过于追求技法,导致术写死了,而鬼谷子原书只提到了具体的方针,因地制宜,因而《鬼谷子》原书更具备普适性和指导意义。

综合来说,《鬼谷子》共分为下面的部分和内容:

  • 捭阖,实质上是一种看待方式,和他人交流的基本方法,共三个层面1捭阖的定义是什么2将事物的状态类比于“开合”3沟通的方法使用“开合”的手段。这章的内容是其他几章节的基础。
  • 反应,本章主要谈的是如何获取事情的真相,方法不外乎三种:象比,使用比喻或者历史事件打探;反听,更换不同人的角度来审视;见微知著,从小事打探全局的真相
  • 内 揵,本章讲解的实际上是交往之道,方法是:或结以道德, 或结以党友,或结以财货, 或结以采色。但无论何时都要力求自保,等待何时的时机。
  • 飞 箝,本章讲解如何控制他人,方法是:夸赞别人使他得意忘形,从而抓住把柄一击致命。
  • 揣 篇+摩 篇,两张讲解的是如何获得人内心真正的想法,明面为揣,暗面为摩,从明面获得内心想法的方法是:首先获取对方外在的些许实际情况,然后通过感情剧变时揣情”,“迂回揣情,即不通过他,通过他身旁的人”。从暗面获得内心想法的方法是:根据对象的不同,选择不同的方式:1以欲望相推动,有以平,有以正,有以喜,有以怒,有以名,有以行,有以廉,有以信,有以利,有以卑2以性格相推动,划分对方的性格种类。
  • 权 篇,本章讲解的是游说劝服别人的手段,方法是分为两种:1根据对方的性格来劝诫,比方说德行高洁的人就应当以高洁事打动等等2 具体的语言类别:佞言、谀言、平言、戚言、静言,这五种言辞是特别需要使用的。佞言,揣度对方意欲而设置说辞,其目的是为了让对方觉得我们对他忠心耿耿,以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;谀言,繁称文辞,为对方论点翻来覆去地寻找证据,从各方面加以论证,让对方觉得我们博学多识,为取得对方信任打下基础;平言,该讲则讲,该停则停,让对方觉得我们勇于决事,为对方听从我们的决策打下基础;戚言,以悲戚的言辞去说心中的话,博得对方同情,以取得信任;静言,自知自己不足,故意加以掩盖,反而责备他人的不足,以求得辩驳的胜利,让对方听从我们的决策。策士明白了这五种说辞的特征和目的,可以根据人主的情况,依据说辩的形势需要选择不同的种类,并依此特征去设置说辞,以达到不同的说辩目的。
  • 谋 篇,本章的内容我非常喜欢,很有趣写的。方法为:1 根据参与者的关系和具体矛盾指定策略,如果想正名,就要让别人不正,放纵他。智慧要隐秘的使用,不能告知与人(听着是不是像阴谋诡计) 2 针对不同的人,使其发挥不同的作用,比方说仁人、勇士、智者、愚者、不肖者、贪者等不同的对象设计计谋,让计谋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向性。仁义的人看轻财物,不可以用物质利益来诱惑他,但是可使他献出财物;勇士看轻灾难,不可以用祸难使他感到恐惧,但是可使他到危险的地方解除祸患;智者通达事理,不可以用欺诈的手法来蒙骗他,但可以跟他讲道理,使他立功。这三种人才要各得其用。而愚蠢的人,容易受到蒙蔽,所以就蒙蔽他;不肖的人,容易使他感到害怕,就以可怕的结果威胁他;贪婪的人,容易受到引诱,就引诱他。
  • 决 篇,这章主要是讲决断的,本指谋士替君主决断,但是可以拓展开谈,方法是:阳德、阴贼、信诚、蔽匿、平素。加之过去事情的参考,即可知道具体事情可不可为。
  • 符 言,这章的内容一般人没用,所以我不写了。
  • 中 经,这章的内容就不写解释了,很有趣,但是不是很光明正大:解仇斗郄、缀去术、却语术、摄心术、守义术

这本书最大的有点是不说教,就是一本工具书!但是方法又不是那种死方法,宽泛灵活,可以自由改变,埋下种子就可以自由应用了。任何想做事的人必须先知人,而所谓知人,不外乎通过手段,通过品质知人,因此每个人都是需要学习一些小“技巧”去探查他人的。实际上,你去看《战国策》,抗日战争,《三国演义》中简直处处是本书的体现,

当然这本书最大的问题也是过于宽泛了,很多时候需要个人去揣摩,这本书建议和《孙子兵法》一起来看,会更加有趣。实际上这本书再结合“论迹不论心”等基本前提,就可以作为判定事物情况的指南了,妙啊。

结尾

唉,尴尬

狗头的赞赏码.jpg